国务院| 省政府 登录| 注册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四川抓实百强培育 壮大县域“头部力量”

四川抓实百强培育 壮大县域“头部力量”

发布时间:2024-03-11 08:47 来源:县域经济处

近年来,四川省启动实施全国百强县百强区培育行动,百强县从无到有、不断突破,全国百强区优势巩固拓展。据赛迪发布榜单,全省183个县(市、区)中,2023年上榜全国百强县百强区20个,较2020年新增12个。其中全国百强县7个、全国第五;全国百强区13个、全国第三。20个强区强县以不到全省5%的国土面积和28.3%的人口,创造了超全省40%的GDP,带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2019年以来,相继出台推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国百强县百强区百强镇培育工作方案完善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发实施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要点等,构建深入推进省级强县强区培育的政策体系。二是建强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重大事项;在全省选取发展基础较好、有较大增长潜力和较强承载能力8县5区滚动开展全国百强区县培育工作,建立培育对象统计监测和动态评估机制,强化跟踪指导。三是加大创建培育力度。坚持“一县一策”,为培育对象一对一制定支持政策和培育工作方案,实行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在财政金融、用地保障、科技发展、招商引资、试点示范等方面加强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专项资金支持强县强区强镇梯队建设,对首次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区)奖励1亿元,对年度位次提升三位以上的全国百强县(市、区)奖励3000万元。

二、坚持“五区共兴”,推动区域城乡协同发展。一是持续推动“五区共兴”发展战略走深走实。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深入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五区共兴”。全国百强区县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经济区均有分布,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占据了11个席位,领先优势明显。二是着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实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五大行动”,全面提升县城人口集聚服务能力和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开展“小县优城”试点行动,西昌市跻身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射洪市、会理市撤县设市,成为市域副中心。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8%,较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三是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确定30个县(市、区)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滚动评选出1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每个给予不超过2000万元资金支持及70亩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在全国率先启动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乡镇(街道)减少1509个、建制村减少18429个,实现城乡空间、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高质量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4:1缩小至2.26:1。

三、坚持“一县一主业”,做强做优特色主导产业。一是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县域百亿主导产业培育行动,支持各县域发展一业独大主导产业,梯度培育千亿、百亿、十亿产业集群。新进百强的射洪市,支柱产业锂电新材料产值达320.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8%。全国百强第89位江油市,着力培育具有市场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形成了以攀长特公司为链主企业、中小特钢企业协作加工的先进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其生产的高端特殊钢材料占西南地区90%以上市场份额。二是建强高能级产业平台。突出“一园一主业、一区一特色”,在县域布局建设了110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5个,数量居全国前列。首强西昌市,紧紧依托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核心区的优势,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西昌钒钛产业园区2022年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23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7%,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92.2%,14户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三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深入实施“百亿强企”提升行动和制造业“贡嘎培优”行动,支持重点行业头部企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引领力。实施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切实抓好“个转企、小升规”,全省“升规入统”新增单位破万。

四、坚持统筹资源,做优县域发展环境。一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县创建活动,纵深推进“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新都区打造全国首个区县级市民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开办周期压缩至4小时;涪城区“三度服务”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县域改革案例”。二是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狠抓惠企政策落地,推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1+2”政策体系,精选24条政策制作“政策明白卡”,线上线下发放800余万份。狠抓制度创新,选择4个区县开展民营经济改革试点,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狠抓合法权益保护,探索开展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积分制改革,让执法行为自由“有度”、裁量“有尺”。狠抓评估体系建设,出台民营经济发展评价办法,在省级层面率先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指数。强化“四个抓手”聚力打造民营经济更优发展环境的经验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三是强化有效投资硬支撑。聚焦交通、能源、新基建等瓶颈加大投资力度,2018—2022年四川综合交通投资约1.5万亿,相当于前两个五年总和。实行“红黑榜”制,建立“三库一表”项目管理办法,对每年纳入省重点项目中的县域项目进行重点督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