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省政府 登录| 注册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当好“水卫士” 壮大“水经济” 丹江口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当好“水卫士” 壮大“水经济” 丹江口市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4-04-08 08:46 来源:县域经济处

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丹江口市将“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定产、量水而行,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丹江口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5.2亿元,增长7.2%,高出全省1.2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1%,高出全省3.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4%,高出全省4.9个百分点;其中水经济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40亿元、入库税收8.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首次跻身赛迪中部百强县。

“惜水如金”,着力涵养一库净水的生命之源。一是实施村居污水零直排工程。固守“不让一滴污水进河入库”目标,以村居污水零直排工程为抓手,实施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染、无公害“五无乡镇”创建,开展净岸护水行动,推进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畜禽养殖“四大革命”,开展全域截污纳管、城镇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实行“两黑三灰”分类收集,因地制宜建设脱氮降磷沟渠,“吃干榨尽”水中营养盐,着力打造“河湖清澈家园”、“空气清新家园”、“大地清洁家园”。二是提升水质安全监管能力。强化智能监测系统和执法队伍建设,标本兼治,提高群防群治水平。成立水质安全保障指挥中心,搭建八大智管系统,建立在线调度平台,织密筑牢“人防+技防+物防”三位一体水质安全保障网。85家重点排污企业、33条乡镇跨界河流和支沟、12个临库乡镇地下排水管网,全部接入监测系统。推动无人机平台与卫星遥感互补监管,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在线监测和快速处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管沟同改与水岸同治相结合,完成浪河等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9个市控(含国控)与省控水质监测点位优良率达到100%。

点水成金”,着力焕发一库宝水的生机之力。一是升级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聚力打造知名水企聚集地,成功引进绿色食品饮料类相关企业15家。“丹水进京”销售成倍增长,武当山水成为北京市、河北省的两会专用水,燕京啤酒、华润怡宝、康师傅天然水、马迭尔冰品等项目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再添4家以上全国知名水饮料企业。加快成立水经济研发中心,研发推出2款健康功能水饮料,实现2元水向百元水的突破。启动武当山水饮料工厂扩能计划,在北京海淀设立丹水销售公司3家、仓储基地1个、直销门店20家以上,销售网点超100个,武当山水、北冰洋有望年产值突破10亿元、利税突破3亿元。预计,今年全市水经济产值增长35%、税收增长20%。二是培育发展水产业。把绿色生态转化为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利用丹江口水库底层冷水资源优势,建设水冷大数据中心——武当云谷。每年可节约用电8000万千瓦时,达产后年产值将达到17亿元实现税收超2亿元,带动数据中心运维、相关数据增值及衍生业务近700就业。武当云谷2022年度IDC产业绿色算力数据中心”,目前二期正加快推进全力打造国内节能高效的数据中心典范三是大力发展水旅产业。推进“旅游产业化、全域景区化”,先后建成丹江口工程展览馆、中国最美山水公路、大坝灯光秀、“沧浪之光”观光高塔等一批“网红”景点。借助源头水金字招牌,以“南水润北方·寻源丹江口”为主题,大力实施“引客入丹”行动,全力打造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施九龙湖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程,年增游客10万人次。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擦亮“丹江鱼香”特色品牌建设渔业设施21.3万立方米,采取中小学研学、乡村旅游等多种形式,挖掘渔业多元价值。

“以水为媒”,着力彰显一江两岸的生态之美。一是突出城市生态文化。打造沧浪洲生态湿地,建成汉江绿道栈道、特色主题园等794公顷生态景观。建设一江两岸城市景观走廊,沿线建设13个公园游园新建、改扩建公园绿地近20处,满足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打造西城山公园城市氧吧,建8公里山体游步道58亩花海广场,形成山水一体的自然景观。二是科学布局城市空间。突出产城一体,沿太和大道、东环路布局专业园区,在中心城区布局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打造工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的城市经济体系,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并扩大就业。三是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以改善城区人居环境和优化公共服务为切口,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丹江外滩、水都二桥等十大民生实事,静乐大道改造提升、人行天桥建设、城市燃气管网改造、城区供水能力提升工程、右岸交通路网建设等一批城市更新项目有序推进。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一批城区老旧道路,推进主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区人口集聚度达到45%,较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2个百分点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