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省政府 登录| 注册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2019年湖北省秋粮生产和市场调查报告

2019年湖北省秋粮生产和市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27 15:45 来源:价格监测中心

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湖北省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组织全省粮食主产区价格监测机构开展秋粮生产和市场调查。主要调查了解秋粮种植面积、产量及预计收益,新粮收购价格情况;当前秋粮购销进展及存在的问题,预测后期价格走势,非洲猪瘟疫情等对相关农产品市场的影响;了解大豆、玉米以及豆粕、豆油等相关品种生产、需求、库存、价格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研判明年价格走势等。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省中晚稻产量略减,质量总体较好,价格高于往年,种植成本上升,收益增加。

一、秋粮生产、收购情况

我省秋粮种植主要以中、晚稻为主,今年在10月中下旬收割并陆续开称上市,产量350亿斤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65%左右,收购量占总收购量的75%左右。由于今年中晚籼稻收购托市价预案启动较晚,前期购销交易及市场进展缓慢,直到11月中旬全省进入秋粮大收购期。

(一)整体质量较好

今年我省气候总体适宜,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利于苗情早生快发,8月份的持续高温天气对主产区稻谷生长影响不大,稻谷生长虽然在出穗期间遇到高温,但适宜稻谷成熟,并且各地积极抽水灌溉,大部分农田未受影响,在水源能保障的种植区,亩产一般达600公斤左右,在个别受干旱影响较大的种植区,亩产500公斤左右。病虫危害发生基本与上年相当,农业部门对病虫害作出了准确的预警预报,农民加强了防治。加之今年农户普遍使用高产优质稻种子,并且收割期间天气晴好,确保了今年秋粮的增产。通过品质调查和收购过程中检测的情况看,我省今年秋季新产稻谷除新洲区、赤壁市和鄂州市因灾略受影响外,其余各地质量均较好,普遍达到三级以上。

(二)价格高于往年

今年我省优质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主要品种有“丰优系列”(香丰1号、丰优22号、丰两优、“二优农粘”、“广二优”、“湖广”、“黄花粘”)等,这些品种出米率较高,大米质量较好,市场需求旺盛,加工企业收购积极性高,粮源偏紧,对价格形成有力支撑。新粮上市初期,阶段性供需偏紧造成中晚稻市场价格“高开”(国标三等“两优”系列开秤价为1.26元/斤左右,黄花粘1.3元/斤以上,高于去年开秤价2-3分钱)。后期受各级储备轮换及加工企业补库结束、中晚稻集中上市等因素影响,粮源供给紧张局面缓解,农民惜售心理减弱,市场收购价格出现回落,大部分地区市场价明显低于1.26元/斤。截至12月9日,中晚籼稻常规稻市场收购价118.89元/50kg,同比上涨4%;优质稻为126.14元/50kg,同比上涨4.45%。通过走访,部分农户还存在看好后市的惜售心理,认为明年春耕时粮价会涨,因此将整晒后的粮食大多囤在家中,等到春节过后和春耕时节再进行销售。预计后期秋粮价格将保持相对稳定或略有上涨。

(三)种植成本上升

综合各地中晚籼稻成本及利润调查结果,受调查户中籼稻亩均总成本1227.32元,同比增加65.08元,增幅5.60%。一是物质与服务费用增加。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502.05元,同比增加10.76元,增幅2.19%。主要原因是购买优良稻种价格较高,干旱少雨增加灌溉费,防治病虫害农药用量有所增加。二是人工成本增加。每亩人工成本为619.85元,同比增加53.9元,增幅9.52%。随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省今年劳动日执行工价较上年有小幅上涨,今年为115元/日,比上年的105元/日上涨10元。另外由于干旱季节增加了打药和排灌次数,也增加了劳动用工天数。三是土地成本与去年基本持平。今年每亩土地成本105.42元,同比增加0.42元。

(四)部分地区秋粮生产情况

襄州区今年秋粮种植面积153.95万亩,比去年的161.55万亩减少7.6万亩,减幅4.70%。秋粮种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该地区今年中籼稻亩均产量约为584.89公斤,同比减少24.33公斤,减幅3.99%。预计总产可达38.30万吨,同比减少0.84%。

蕲春县今年秋粮总面积69.89万亩,比上年68.90万亩增加0.99万亩,总产36.07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

潜江市今年中晚籼稻种植面积为90.08万亩,比上年90.66万亩减少0.58万亩,减幅0.64%。预计单产580公斤/亩,比去年减产2公斤/亩,减幅0.34%;总产量约为52. 25万吨,比去年减少0.51万吨,减幅0.97%。

仙桃市今年中晚稻种植面积82.5万亩,较上年减少3万亩,

减幅3.51%,预计单产625公斤/亩,与上年持平。

阳新县今年种植水稻面积约 49万亩,平均亩产550公斤,较2018年总产量略有提高。

枝江市今年秋粮播种面积60.91万亩,较去年增加1.49万亩,预计总产量31.49万吨,比上年增加2.91万吨,增幅10.18%,

钟祥市今年中籼稻播种面积102.8万亩,比2018年增加0.3万亩,增幅0.29%;预计总产64.41万吨,比2018年增3.01%;预计全市水稻单产626.55公斤/亩,比2018年增2.7%。

鄂州市今年秋粮播种面积54.66万亩,同比减少0.51万亩,减少0.92%;秋粮总产量为24.2万吨,同比减少0.92万吨,减少3.66%。

(五)秋粮收购情况

我省于11月4号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2019年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收购截止时间为明年1月31日,收购价格和去年一致。为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加强与中储粮集团湖北公司的协调,增设托市收储库点,托市收储库点从初期的48个增加到100个。各收储库点通过多渠道提前做好售粮政策宣传和引导,统一制定库区粮食入库操作流程并发布公告,确保农民有序、快捷售粮。推广应用“惠三农”售粮APP系统,引导帮助售粮农民下载使用操作软件,同时开设临时售粮通道;为方便种粮农民就近售粮,对当地村委会推荐的生产者和单车毛重数量在15吨以下的散户农民实行优先售粮。并且积极试行“家门口预检”的方式,最大限度减少退车率和排长队现象,对种粮大户和规模较

大的经纪人采取预约、错峰等方式有序收购,缓解高峰期排长队问题;对贫困户实行优先或上门收购。对售粮过于集中、矛盾突出的收储库点,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开展预约收购,以村为单位有序售粮,在收购现场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沟通协调,规范售粮秩序,及时化解纠纷。截至11月30日,全省累计收购粮食234.76亿斤,同比少购22.79亿斤。中晚籼稻全省累计收购177.79亿斤,同比少购23.83亿斤,其中:购进新中晚籼稻118.03亿斤,同比少购6.67亿斤。早籼稻全省累计收购2.83亿斤,同比少购0.85亿斤,其中:购进新早籼稻2.69亿斤。小麦全省累计收购37.09亿斤,同比多购1.53亿斤,其中:购进新小麦35.27亿斤。

二、非洲猪瘟对养殖业、饲料企业及相关农产品的影响

我省是生猪养殖大省,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养殖户退出改行较多,产能严重萎缩,导致价格急剧上涨。自春节以来,我省生猪出场价格呈现持续上涨态势,8、9、10月份上涨加速,涨幅加大,猪粮比价也是步步走高。调查的民营企业神康养殖公司,年初养殖场生猪存栏七千头,因疫情影响,部分生猪受到感染填埋,还有部分生猪因怕受到感染而忍痛低价出售,直接损失达一千多万元,损失惨重。到目前存栏只剩一千多头,因疫情影响,后期又不敢补栏,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为鼓励生猪养殖,我省从生猪生产的资金保障、贴息贷款、保险等多方面出台了针对性的扶持政策,10月份生猪存栏环比止降回升,进入11月份,仍然延续良好势头,规模养殖场和中小散户扩产、复养的意愿和信心

都在逐步增强。预计春节期间生猪、猪肉价格仍会保持高位。

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大豆数量大幅减少,特别是大豆,虽然加大了从巴西等国的进口,缺口一时还难以完全补上。今年玉米价格也明显上涨,这些因素都造成饲料厂的成本在增加。成本增加、销售业绩大幅下滑及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很多饲料厂被迫减产止损,后期在进口和生产保持正常运行情况下,随着市场对豆粕、玉米需求的稳步增加,饲料价格将保持基本稳定的走势。

三、存在的问题

1、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一是自然天气灾害。今年夏秋干旱时间较长,农田缺水严重,水利建设相对落后,影响秋粮增产增收。二是病虫灾害发生风险较高。农户缺乏病虫害的预测预防知识,相应的应急措施不及时,不到位。三是解决农业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整理土地、稳定耕地、修筑沟渠、配套井桥,完善设施,强化基础,提高防灾、抗灾和减灾能力,构筑农业生产的坚固屏障,实现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                                                     2、农产品加工及品牌创建乏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是支持农业向质量要效益。目前我省稻谷品质提升行动已初见成效,优质稻规模稳步扩大,农药化肥减量效果显著,水稻生产逐步由产量向质量转变。但农产品加工仍是薄弱环节,粮食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品牌创建效果不佳,粮食加工增值率低,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

3、农业服务技术力量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和技术服务力量不足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调查中感到农业产区缺乏现代粮食产业急需的种植、加工、储藏、物流、营销、保险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难以适应现代粮食生产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实现化肥减量。同时,加快农家肥加工产业发展,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变成有机肥料,实现绿色循环利用。运用价格、补贴杠杆,引导农户加大农家肥投入,对化肥形成替代,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作物所需养分,从而培肥地力,稳定产能,走农业降成本与护生态相协调的绿色发展路径。

二是打造高效的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力整合涉农信息资源,依托科技网络、专家互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控、农村土地流转及“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信息服务平台,多方位、多渠道为广大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使农民能随时随地获得科技信息和市场行情变化,既为农民提供了农业信息服务,又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缝监管,不仅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又使农业信息化服务得到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惠农政策。建议全面构建粮食主产区(特别是水稻生产种植主产区)粮食种植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理赔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激活机制作用,全面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种管机械化,尽量减少农田撂荒,积极开辟

耕作面积,推广种植新技术,普及优良品种,大力防治病虫害和自然灾害,不断提高粮食产量,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增效、粮农增收和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当前农村劳动力老化,抗旱、排涝等需要人力,造成了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老龄化农民不能出去务工,只能在家种植农业,造成土地连片流转困难;老龄化农民知识少,接受新事物慢,造成推广新技术和调整新品种种植难。建议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引导部分年轻化知识化的农民回家创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改善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