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 省政府 登录| 注册 繁体 无障碍阅读 长者模式

三大都市圈“奏响”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三大都市圈“奏响”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发布时间:2023-04-28 16:22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加快一体化推进 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三大都市圈“奏响”区域协调发展新乐章

4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战略考量、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董卫民介绍,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建设三大都市圈体现了湖北之责,是一丝不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战略抉择,是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体现了发展所需,着眼解决湖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实际,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体现了未来所向,顺应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提升我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吸引力和推动力。湖北将突出中心辐射引领,加快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加快都市圈一体化推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程用文介绍,武汉勇当武汉都市圈建设主力军,正携手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强化基础支撑,突出产业带动,提升开放能级,深化“一圈通办”,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加快推动武汉都市圈打造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介绍,襄阳将重点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四篇大文章,努力提高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加快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襄阳贡献。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介绍,宜荆荆都市圈三市正进一步凝聚合力、挖掘潜力,以互联互通为先导,以流域治理为基础,以产业合作为重点,以民生共享为抓手,将三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省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黎东辉介绍,我省从体制机制入手统筹推进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已建立高层级的决策协调机制、常态化的工作推进机制、创新性的协同发展机制。省发改委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统筹协调,深化机制创新,乘势而上、持续加力,推动三大都市圈建设成势见效。(谢慧敏、杨然)

突出辐射带动 顺应发展规律 优化空间布局

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力 引领高质量发展

鄂州花湖机场助力武汉都市圈打造内陆“空中出海口”。(薛婷 摄)

都市圈,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的城市集合,各种要素集聚度高、国际交往能力强,有助于打造更强经济增长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武汉都市圈、襄阳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的战略部署,是发展所需,更是未来所向,着力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推动形成以中心城市引领都市圈发展、以都市圈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对实施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三大都市圈引领的城镇化格局和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到2035年,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

放眼荆楚,三大都市圈正纵深推进,共同奏响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交响乐,为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武汉都市圈

挺起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鄂州葛店经开区高新五路,湖北三安光电厂区生产的Mini LED芯片装车,15分钟后,便供应到武汉天马、华星光电等显示面板企业。三安光电对面,补齐“芯”“屏”之间封装环节的企业芯映光电、瑞华光电也已投产。

同城化发展,支撑在产业。今年以来,武汉新城规划、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和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相继发布,葛店经开区全域纳入武汉新城规划范围,葛店与武汉融合发展空前提速。眼下,有超过70家智能制造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布局东湖高新区和葛店经开区,年产值228亿元。

武鄂黄黄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6.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64个百分点。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为此,武汉勇当武汉都市圈建设主力军,携手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加快把规划蓝图变为施工图、实景图。

都市圈建设关键在一体化,基础在交通互联。去年12月,串联起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四地的武黄高速正式免费通行,推进“武鄂黄黄”由四个城市变成更加紧密的城市结合体。未来,武汉还将全力畅通内部交通“微循环”,打造“1小时通勤圈”。同时,加快打通对外交通“主动脉”,推动武汉都市圈更加高效便捷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武鄂黄黄,江河纵横湖库密布,生态资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年,武汉与武汉都市圈城市签订多个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未来,还将协同推进汉江、府澴河、鄂东五河等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等联防联控联治,提高城市防洪排涝保安能力。

产业方面,武汉将发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溢出效应”,促进创新资源在圈内共享、科技成果在周边转化。通过建立离岸科创园、飞地经济、联合招商等模式,推动光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优势产业向周边延伸产业链,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周边的产业体系。

武汉新城、花湖机场,是支撑武汉都市圈发展的“双引擎”。目前,武汉新城正快马加鞭,包括大科学装置、科学社区在内的30个重大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474亿元,着力打造武汉新城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发展主引擎。花湖机场航线网络初步形成,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临空产业加速聚集,正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

如今的武汉都市圈活力四射,正从发育型城市群迈向成熟型城市群。今年2月发布的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武汉都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认为,武汉都市圈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其壮大势必强力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襄阳都市圈

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文章

4月24日,襄阳市出台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方案,抢抓国家大力推进“大飞机”产业等战略机遇,对接上海航空制造体系,引进培育整机制造,力争到2025年航空航天产值突破400亿元。

增强襄阳都市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建设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的使命。

去年,襄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7.8亿元,从全国百强城市第49位升至第45位,跻身中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位。

“聚焦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努力提高襄阳经济量级、产业层级、城市能级。”襄阳市市长王太晖说,该市将做好“强心、壮圈、带群、协域”文章,力争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

东津新区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个城市新区,也是襄阳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关键。

经过10多年发展,面积达321平方公里的东津新区已初具雏形,20平方公里建成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80平方公里交通路网基本形成。东津新区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正在推进东津大道、鹿门大道“两线”和总部新城、高铁新城、文旅新城、产业新城建设。目前在建项目25个、总投资1075亿元,今年拟开工项目19个、总投资582.9亿元。力争到2025年,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

促进襄阳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做强产业是关键一招。

去年,襄阳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100亿元,比亚迪、吉利硅谷、回天新材料等一批投资大、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开工、投产。

眼下,襄阳正积极强抓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风口”,打造“144”现代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纺织服装4个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医药健康、现代化工4个产业产值均突破500亿元,建成万亿工业强市。

同时,襄阳还将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环境协同治理、交通协同发展,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协同宜荆荆都市圈发展,与河南南阳共建双城经济圈。

襄阳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县县通高铁和县县通2条高速公路,机场航线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汉江襄阳段具备千吨级通航能力,小河港区通江达海。

如何变交通优势为发展胜势?襄阳提出,以交通和物流现代化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十四五”期间,该市谋划了综合交通项目200个,总投资1910亿元,完善“四纵四横”铁路网和“四纵三横一环多支”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襄阳机场改扩建和汉江梯级开发,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大力推进“交产城”融合互促。

宜荆荆都市圈

“黄金三角”共筑万亿GDP

列车飞驰,最快34分钟从荆州抵达宜昌;二广高速连接,驾车80分钟从荆州抵达荆门。

去年,宜昌经济总量5502.69亿元,荆州经济总量3008.61亿元,荆门经济总量2200.96亿元。宜荆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1.08万亿元,首跨万亿大关,占全省17.3%。

紧扼长江咽喉,肩挑武汉和成渝两大都市(经济)圈,宜荆荆都市圈成为继武汉都市圈后,湖北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的都市圈,湖北“黄金三角”崛起。

建设三大都市圈,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的重大安排,是落实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地位的重要举措。

与武汉、襄阳都市圈的单极圈层结构不同,宜荆荆都市圈是沿廊道组团串珠式发展,对三地发展的协同性要求更加突出。因此,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真正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分工协作和发展利益共享,是宜荆荆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黄金三角”该如何凝聚合力、挖掘潜力,将三市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长江中上游重要增长极?

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汪元程介绍,宜荆荆都市圈下一步将着重围绕互联互通、流域综合治理、产业合作和民生共享四个方面,强化纽带联系,推动发展融合。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客货“双十字”枢纽,宜荆荆将加快实施沿江高铁、荆荆高铁、呼南高铁、当枝松高速等项目,力争早日实现“中心城市30分钟轨道通达”“毗邻县市1小时内高速通达”和“所有乡镇30分钟上高速”目标,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

前不久,宜昌、荆州、荆门联合颁布实施《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这是全省首部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规性决定。为加快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三地将强化“负面清单”管控,着力优化区域人口、资源、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等一体化布局,探索都市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

产业合作是发展融合的重中之重。目前,跨越三地的“当枝松宜”百强县市协同发展联盟已经成立,松宜协同发展示范园在前期1000亩“飞地试验区”基础上,又启动了投资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建设。未来,“黄金三角”将放大产业共性优势,着力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和“宜荆荆”科创大走廊,构建富有活力的统一大市场。

宜荆荆都市圈还将重点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同城同福利;在教育、医疗、科创等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共享;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等领域,加快推动“跨市通办”,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三大都市圈建设行动

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

武汉都市圈

目标

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到2025年

武汉都市圈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万亿元

年均增长6.5%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

举措

以武鄂黄黄为核心

加快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建设

促进武鄂黄黄共担国际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国家制造业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性金融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职能

重点推动武汉新城建设

疏解武汉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人口和功能

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加快花湖机场建设发展

推进国际货运枢纽和临空经济区建设

提升鄂州、黄冈、黄石主城城市功能

着力推进武鄂黄黄同城化发展

并辐射带动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等一体化发展

襄阳都市圈

目标

引领汉江流域、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

到2025年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5%

经济总量力争达到8000亿元

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前列

举措

做大做强襄阳

支持襄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与物流枢纽、国家级农产品交易中心、汉江流域综合服务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汽车、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基地

构建“一体两翼四带”的襄阳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

打造区域性综合服务新中心

强化交通枢纽网络功能和产业协作

辐射带动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发展

宜荆荆都市圈

目标

长江中上游的重要增长极

预计到2027年

宜荆荆都市圈核心区常住人口达940万人

经济总量达1.4万亿元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

举措

推进中心城市协同发展

支持宜昌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

荆州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荆门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做大做强宜昌

推进宜昌东部未来城—猇亭组合新城、荆州关沮新城、荆门高新区等建设

全面提升城市规模和能级

强化宜昌与鄂西地区的联动发展

辐射带动恩施等地发展

三大机制

统筹推进都市圈发展

高层级的决策协调机制

在决策层

成立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的推进三大都市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三大都市圈建设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

在协调层

领导小组下设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襄阳都市圈3个专项协调机制

分别由省长、省委副书记和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担任召集人

推动各自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在执行层

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在省发改委,由常务副省长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研究推动三大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常态化的

工作推进机制

编制完成

《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

《襄阳都市圈发展规划》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

《武汉新城规划》

重点建设任务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

2023年三大都市圈共确立了520项年度重点工作

坚持定期调度

创新性的

协同发展机制

创新性提出“省建设指挥部+武汉新城用地和规划委员会”的管理体制

建设都市圈·我们在行动

创新产业瞄准全球

武汉新城高位启航

4月20日,2023中国光谷九峰山论坛暨化合物半导体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全球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泰斗级专家,为武汉新城布局这一全球前瞻赛道,建言献策。

半导体是信息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基石,化合物半导体正成为支撑下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核心材料,被视作我国半导体产业换道超车的新机遇。

会上,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九峰山科技园规划。作为武汉新城重点建设的科技项目,将打造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创新灯塔和产业高地。

根据规划,九峰山科技园以九峰山实验室为科技创新核,构建“一核三区,双轴交汇”的空间格局。

九峰山实验室是位于武汉新城的5家湖北实验室之一,不到两年时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已建成全球化合物半导体产业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科研及中试平台。

大科学装置,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如今,在武汉新城,脉冲强磁场提升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建设。“今年在武汉新城将建成运行2个、开工建设3个、立项实施2个大科学装置,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策源高地。”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武汉新城跨武汉、鄂州两市,将打造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

“光芯屏端网”优势产业集群,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和鄂州葛店经开区已深度融合。双方互通产业发展规划,联合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进一步提升完善产业链。

眼下,有超过70家智能制造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布局两区,年产值228亿元,成为推动武汉新城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同样深度融合的,还有流域综合治理。

武汉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市华容区、梁子湖区、葛店开发区共同签订跨界河湖协同共管工作方案。跨界的梁子湖(含牛山湖)、严家湖、车墩湖、豹澥湖等4个湖泊,实现监管无死角、零盲区。

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连接光谷与葛店的又一条跨区域交通主干道——短咀里湖桥拓宽工程,施工正如火如荼,年内将实现对接。

今年是武汉新城启动建设之年。武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武汉已确定年度实施的十大行动和36项任务清单,将加快推进“七横七纵”骨架路网建设,推进武汉新城核心区建设,高标准设计建设新城中轴线,加快打造总部经济区、科技金融区、创新服务区、高端商务区,构筑商务金融主轴,提升核心区集聚高端产业的吸引力。(张真真

武汉都市圈

依托花湖机场

三城共同拥抱“空港时代”

4月,鄂州花湖机场先后开通到比利时列日、印度德里等国际货运航线,标志着我省正式打开内陆“空中出海口”。

“花湖机场将与武汉天河机场携手,构建国内特大城市群中独一无二的航空客货‘双枢纽’格局,进一步提升湖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中国民航集团副总经理刘武君说。

眼下,从空中鸟瞰花湖机场,一座“工”字型地标建筑赫然入目,这是全球第四、亚洲首座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顺丰转运中心。走进约70万平方米的宏大空间里,智慧分拣系统正在测试运转。顺丰湖北枢纽项目指挥部指挥长张浩介绍,分拣线摊开后总长52公里,近期投运后每小时可处理28万件各类包裹。

围绕花湖机场建设,省委、省政府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目前,与机场相关的空港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均稳步推进。

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周边交通快速便捷,是货运枢纽机场的重要支撑。我省首条智慧高速公路——鄂州机场高速公路一期已通车,连接鄂州、黄石的二期工程开始动工;黄冈到花湖机场的燕矶长江大桥加紧施工;跨越黄冈、鄂州、黄石三地的沿江省道S203已经通车。

“机场高铁联络线成功入选全国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创建项目,武鄂市域(郊)铁路也在酝酿谋划中。”鄂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吴文华说,未来花湖机场将和天河机场实现轨道交通连通,线路全长约70公里,估算总投资300亿元。

在武汉都市圈,鄂州、黄冈和黄石三地城区至花湖机场的直线距离均不超过20公里。依托花湖机场,三座城市共同拥抱“空港时代”,相继设立临空经济区,一批批临空偏好类项目纷至沓来。

4月18日,湖北国际物流峰会暨鄂州花湖机场推介活动举行,17个签约项目涉及航空物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今年以来,鄂州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7个,同比增长51.6%;签约金额615.95亿元,同比增长34.08%。(周鹏、何旭峰、刘圆圆

襄阳都市圈

打造城市新中心

襄阳东津新区加速建设“四中心”

“1、2、3,走起!”4月25日,两名游客奔跑在“东津飞行小镇”滑翔伞基地,腾空而起,翱翔蓝天。

当日,总投资近千万元、坐落于襄阳东津新区的“东津飞行小镇”正式对外营业,吸引众多游客。景区负责人卫丹表示,景区打造了露营、滑翔伞、烧烤等多个休闲娱乐基地,处在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和鹿门山景区中间,均只有10多分钟车程,优势明显。

从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到鹿门山景区,是东津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带。

襄阳市提出,努力把东津新区打造为“三区、四中心、两高地”,其中“四中心”为汉江流域金融商务中心、科创中心、教育医疗中心、文旅会展中心。

2020年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对外营业,拉开了东津新区发展都市旅游度假的大幕。该度假区由四大沉浸式主题公园和商业度假小镇、酒店群组成,是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都市文旅休闲度假区。

“开业以来,游客量稳步增长。”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品牌经理周波介绍,目前,“五一”假期预售火爆,700多间酒店房全部被订完,预计假期接待游客量将超过12万人次。

离华侨城奇幻度假区不远处,是正在建设的汉江(襄阳)生态城。该项目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400亿元建设,包括“汉江流域旅游发展高峰论坛”永久会址、“汉江PARK”文化艺术公园、汉江之眼(摩天轮)等文商旅内容,拟打造襄阳文化商务旅游新地标。

为进一步丰富文旅会展中心业态,襄阳市图书馆、科技馆搬至东津新区并投入使用,群众艺术中心也将于近期投入使用,正在建设的全民体育运动中心也将于下个月正式投入运行。(雷闯、刘胤、朱斌

宜荆荆都市圈

“沿江协同组团”关键节点

宜昌东部未来城的“未来猜想”

4月25日,宜昌东部未来城腹地,宁德时代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园邦普时代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邦普宜化项目正全力冲刺“930”投产目标。

此前,邦普循环项目建成投产,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核心,整合“磷矿—原料—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循环利用”等关键环节,打通电池全生命周期产业链。

邦普时代、邦普循环、邦普宜化,产业同链、项目集约,一个占据全国锂电版图重要一极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

“宜昌东部未来城是推进城市‘东进’的重点片区,是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强产兴城的主引擎、创新驱动的主阵地。”宜昌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根据规划,宜昌东部未来城核心区以白洋组团为核心,总面积318平方公里;协同区包括宜都、枝江、当阳、猇亭以及鸦鹊岭镇等“三市一区一镇”,侧重产业协调和要素支撑。

强产先强工业。未来城协同区将打造“4+N”主导产业体系,即重点打造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4大千亿级主导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健康食品、绿色建材等N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兴城先聚人口。核心区将打造形成“一心两组群,一厅四园区”空间结构:“一心”为两岸联动的四陵坡中央绿心;“两组群”为环山沿谷的青年社区组群和科创小镇组群;“一厅”为高等级的枢纽新城客厅;“四园区”分别为沙湾片区、田家河片区、姚家港片区和“宜荆荆恩”合作片区四大产业片。

年初,涵盖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11个重大功能设施项目在宜昌东部未来城集中开工。全长19.1公里的峡州大道三期项目总投资30亿元,将贯穿夷陵区、猇亭区、宜昌高新区与枝江市,实现东部未来城与三峡机场、宜昌东站、高铁北站等交通枢纽互联互通。武汉协和宜昌医院、夷陵中学白洋分校、市民中心、青春公寓二期、白洋星级酒店、体育馆等民生项目陆续开建。

作为推动宜荆荆都市圈“沿江协同组团”发展的关键节点,未来,宜昌东部未来城将建成宜昌新的城市中心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发展区,成为支撑宜荆荆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