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经验交流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发改数据 > 专题专栏 > 专栏 > 2016 > 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 经验交流
红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竹林社区安置点调研报告

来源: 红安县易迁办     时间: 2018-05-17 17:33:00

  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精准贫头号工程、标志性工程全力推进,采取县级主要领导牵头、分管县领导主抓、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各乡镇及有关单位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经过两年多的奋战,所有搬迁户全部搬进新居,已全面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县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做到了严格坚守搬迁对象识别精准、住房面积不超标、搬迁户不举债、建新必须拆旧“四条红线”。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采取安置方式主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县城区竹林安置点为我县最大的集中安置点,共安置954户3357人,现将该安置点有关情况调研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大型集中安置符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标准

  竹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针对全县954户3357人建档立卡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建设的综合性大社区安置点一是该安置严格执行《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坚持遵循群众自愿、城乡统筹、布局优化、集约用地、适度规模的原则按照“五靠近”(靠近县城区、靠近镇区、靠近中心村、靠近园区、靠近旅游区)“三进(进镇区进县城进园区)进行集中安置。二是选址科学。该点位于县城关镇竹林村,紧邻沿河西路,是县城发展关键地段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三是该集中安置的优点和好处明显。①交通便利,靠近县城,有利于贫困户产业发展和就业,早日脱贫致富。②集约土地,该安置点楼层设计及容积率,与100户以内的集中安置和分分散安置相比较,实际节约用地1700余亩。资金集中使用,便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④有利加快城镇化进程。⑤在此安置的群众能够享受和县城居住群众一样的教育和医疗公共服务,能够有较好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搬迁对象坚持精准识别、群众自愿

  “该搬的一户不落、不该搬的一户不进”,安置点搬迁对象严格采取“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镇审核、县审定”的程序进行确定2016年6月以来,经过两轮动态调整,共安置来自全县13个乡镇(场、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954户3357在对象选择上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确保“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生存环境最艰苦、住房条件最恶劣的贫困户彻底搬离穷窝。二是搬迁户有后续发展能力。三是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征求贫困户意见,选择进城安置前都签订自愿了协议。

  (三)安置点建设严守搬迁红线

  1.建设面积严格做到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资金使用不超过人均5.7万元,完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根据《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湖北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湖北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文件规定,我易地扶贫搬迁资金来源为中央预算内资金人均0.7万元、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人均1万元、国家专项建设基金人均0.5万元和金融机构贷款3.5万元,五部分合计人均5.7万元,由县级统筹使用,并严格执行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人的标准。我县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定标准,全部实行“交钥匙”工程。

  竹林社区安置点总建筑面积90652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85000平方米。配套用房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总用地面积118.11亩按照50/75/100/125平方米4种户型进行设计,39栋全部为6层荆楚派建筑风格多层住宅。包括社区服务用房、商业网点、配电房等,项目主体及配套计划总投资1.4亿元,人均4.168万元

  2.贫困户真正实现拎包入住,无一户搬迁举债

  竹林社区安置点房屋交付前对室内进行了简易装修,自来水、电、天然气均接入到户插卡即用,厨房操作台、卫生间设施、洗脸池一应俱全。绿地率达到35%,容积率0.8,配套建设2个健身广场,在社区道路两边有序布置休闲座椅,提升社区内贫困户休闲生活水平。为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社区内规划建设警务室,重点区域布置监控,配套规划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幼儿园建设项目于2018年4月9日开标,小学已通过规划评审,卫生院已于4月开始进场装修。2018年下半年可投入使用解决贫困户子女读书及日常看病需要。社区连接城市主干道道路为双向四车道已硬化刷黑,道路两边已绿化亮化。社区内开通了公交线路

  同时,安置点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湖北省工商联会员单位金马凯旋家具公司主动捐赠室外条椅100套,金属果皮箱100套,木花箱60套,仿古木廊架一幅;红安县体育局捐赠篮球架一对,健身器材六件套一套。为社区环境美化,文化建设提供了极大帮助。

  3.拆旧复垦有序推进。竹林社区应拆除旧房954户,截至目前已拆除旧房802户(包含无房户134户),未拆除153户(包含交村级收管共山合脊房屋113户、古村落核心区5户)拆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上级政策,搬迁入住后允许一年过渡期标准,2018年年底前将拆旧到位

  (四)服务管理模式运行良好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是个关键安置点配套完善,服务管理探索“社区+物业的管理模式,实行行政社区化,管理物业化,环境花园化行政事务交竹林社区管理,竹林物业管理公司对社区进行日常管理,按照最优的价格、最好的服务为小区提供服务管理管理模式从去年运作至今,社区管理秩序良好,工作有条不紊,矛盾化解及时到位

  (五)有效对接、科学施策促脱贫

  是不是能脱贫,是否有利于贫困户发展致富,是检验易迁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县通过全面调研,不断探索,创新方式,积极与贫困户对接,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发展致富。据统计,2017年该安置点所有搬迁户达到了“一有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

  一是发展光伏产业。2017年7月份开始,搬迁入住前,在此安置954户中已有907户享受全县统一光伏扶贫政策,每户每年能增收3000元。搬迁入住后,利用该安置点屋顶又专门建设了光伏扶贫项目(预计2018年6月份可并网),收益归该安置点所有贫困户,在此安置的贫困户每年还可增收1000元左右。

  二是发展德青源农业生态项目。按照国家易迁政策,我县将易迁安置项目建设结余资金通过县圆投公司入股德青源项目,每户每年可分红1300元,2017年已实现分红。

  三是加强务工对接。在此安置的由劳动能力的由890户1759人。全县定期收集征求贫困户就业意愿和企业职位需求信息,为贫困户务工就业提供帮助。自2016年以来,共召开8次96场次对接会,在县内及外出务工由869户1179人,初步调查统计测算,绝大部分务工年收入超过1.6万元。

  四是加强技能培训。根据贫困户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就业意愿的变化,我县定期收集该安置点贫困户相关信息,专门开设技能培训,对培训的针对性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五是对无劳动能力或者劳务收入偏低者实行政策兜底,享受政策兜底342户。

  二、存在的问题

  竹林社区集中安置点严格遵循国家政策标准,严守搬迁红线,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方法与路径。在项目实施及后期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与探索。

  一是部分项目建设还需要加快推进,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警务室建设还在建设中,需要加快进度。

  二是党组织关系和社区服务还不够顺畅,后续管理权责不够明确。贫困户户籍和承包土地等留在原地,家却在新的安置地,人和生产生活资料分离,导致户籍地脱管,安置地难管。安置点的管理架构要明确建立,制度要健全,管理权责要进一步明确。

  三是安置点服务管理、综合治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提升。在发挥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帮建、干部结队帮扶方面还要加强探索和加强。居民种菜吃菜的问题还需要探索。

  四是产业谋划还不够精细。初步统计,竹林新村安置点因残致贫145户519人,因病致贫6332145人,因学致贫66234人,因缺劳力致贫2276人,因缺资金致贫31104人,因灾致贫1240人,因缺技术致贫44136人。除了政策扶持,政策兜底,鼓励劳动致富,如何广开脱贫路径,有效巩固脱贫成效,引领贫困户向小康迈进还需要发展产业,扩大就业。

  三、下一步的打算

  正视凸显的问题,县委县政府着眼长远,因地制宜,从政策和机制上探索解决办法。

  (一)进一步加强后续管理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社区物业自主管理“三结合”管理体系。在县委组织部门的安排下,社区纳入城关镇日常管理,5月底以前城关镇选派一名副科级干部任县易迁办副主任,兼任竹林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并选派2-3人组成专班,负责社区日常工作

  2.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县委组织部牵头,构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特色党小组--社区党员四级组织构架,引导全员参与,创建管理有序、服务便捷、生活幸福的万人社区

  发挥党建引领优势,以党委引路、合作社铺路、党员带路、群众上路的模式,借势一派两聘,推进富民工程,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扶贫开发的动力,党建成为创造幸福的红色引擎

  社区党员设岗定责,在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与上门服务结合,为群众代办上户口、合医报销、医疗救助、贷款办理等事务,党员成为传递幸福的红色细胞

  社区党委统筹谋划社区治理工作,引导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并依法开展自治,与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联防联治,及时帮助解决居民困难。社区居民人人安居乐业,党组织成为共享幸福的红色家园

  3.进一步加强物业管理。按照《物业法》要加强物业公司的规范化建设,加强物业管理能力培训进一步拓展管理思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保证管理长效性。要建立楼栋长制,加强社区民主化管理,自主化管理。要为居民开发菜地,降低生活成本。

  (二)进一步加强帮扶措施和后续产业发展

  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台账。二要因户施策对接产业。研究制定一个3-5年的详细计划表。在原有保基本兜底政策前提下,对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要保证有一人就业。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有针对性的发展特色种植业增收。县城竹林安置点发展蔬菜基地,实施“1115工程”。即:通过市场主体+社区+贫困户租赁方式,由市场主体统一供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购销售,完成总投资900万元的种植项目,达到一家贫困户参与,一个大棚,一户种植1000菌棒香菇,户平年创收5000元。预计今明两年通过香菇种植至少带动易迁贫困户395户脱贫。具体目标是:一期5月20日以前,20户香菇种植实施到位,菌棚已建设完毕,正在进行春,今年可实现收益。社区附近的香菇蔬菜产业基地尽快建设成功,二期8月底300户150亩香菇种植完成。加快推进速度,迅速把技术培训到位,资金土地落实到位加快产业增收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园区企业及旅游业就业,实行产业就业动态管理,随时调整务工方式,就业形式,脱贫方式,确保每一个贫困户有事做,有收入,能脱贫,可致富

  (三)进一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学校、医院、日常服务小区的建设。医务室、幼儿园要保证今年秋季交付使用,保证适龄儿童能就近享受义务教育,附近小学要启动相关规划建设工作。整合资源,共同提升安置点和移民新区整体服务功能,打造万人社区,确保贫困户出行坐车方便,就医就学方便,生产生活方便,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四)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至关重要。下一步重点是要培养和增强贫困人口的劳动致富、发展意愿,“扶贫先扶志”、“扶贫先扶智”。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市场需要的生产能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红安县委、县政府将继续下足绣花功夫,真抓实干,把竹林安置点建成“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板”,“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样板”,“社会治理的样板”。  


打印 】【 关闭